11月4日,应附属医院邀请,附属医院首任院长、老红军谢水里长女谢江河老师阔别近70年后,重回故地,忆史实、寻故人、叙别情。这是附属医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建校70周年、附属医院建院71周年开展的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
“小尾巴”来看你了
“今天终于代父亲回来了!这里是我的“家”,一别几十年,在梦里我经常回到这个地方!”谢江河在附属医院宣传•统战部和离退休工作部等相关同志的陪同下,参观附属医院院史馆和寻访川南医院旧址,代父母亲看望了健在的“叔叔和阿姨们”。
在参观院史馆的过程中,谢江河讲述了很多照片背后的故事,在看到附属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发展成为如今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守护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近6000万群众的健康,谢江河激动地说:“我是代父亲、母亲,一些老一辈建院元老回来的,他们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参观完院史馆后,谢江河感慨地写到“几代人不懈地追求,铸就今日辉煌”。
此次回院,谢江河有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代父亲、母亲看望健在的建院老前辈,谢江河回忆:她当时年仅4岁,妹妹比她小2岁,她们经常跟医院的叔叔阿姨们一起玩。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特别亲,父亲当时的通讯员——徐群叔叔和当时被父母称呼“小廖”的廖静敏阿姨,她们姐妹俩经常去找他们玩,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就像他们的小尾巴一样。
时隔近70年后,“徐群叔叔”已近百岁,“小廖阿姨”也是87岁高龄的老人,而她自己也年过七旬。尽管她们都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一句简单的寒暄,瞬间把他们距离拉近。
“在医院工作时,你爸爸从不把自己当一个领导,跟我们同吃同住,还经常到病房给病人端屎倒尿,帮我们护士给病人洗衣服,只为让我们早点休息。”忆起谢水里老院长在院工作时平易近人、体恤下属的工作状态,廖老感慨地说。
“你们要好好保重身体,我下次再来看你!我永远是你的小尾巴,你们不要甩掉我!”谢江河对徐老、廖老说到。
回忆川南医院和我的父亲谢水里
在11月4日召开的医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谢江河以“回忆川南医院和我的父亲谢水里”为题,为中心组学习成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和院史讲座。
附属医院现在保存的一张拍摄于1950年6月8日的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卫生部直属一分院全体干部留影纪念”中前排的有一个用左手指着腮的小丫头就是她,岁月看似平淡无奇的流淌,但会沉淀下来一些珍贵的记忆。
谢江河讲到:70年前在泸州川南医院的一些事难以忘怀。当时医院刚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医院副院长喻耀喜带队60余人又重新穿起了军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后来听妈妈说,喻副院长的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在东北被冻死了,当时也听父亲谈起筹建川南医院的这一批人中有些人的孩子在战争中走失或者死亡,我能活下来还是非常幸运的。
川南医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如免费为周边乡下的穷苦老百姓看病开药;“官兵平等”、领导还要带头干,父亲也承担了很多为患者“端屎端尿”“洗衣擦背”的工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条件再苦都是医院职工们想办法克服……类似这些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回忆起父亲时,谢江河谈到:“父亲很‘低调’,不愿谈起他的个人经历,我还是在上高二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写‘家史’时,才与父亲有过一次深入的交流,记忆中当时的情景是父亲一边吸着烟一边陷入沉思,讲讲停停。
父亲是遗腹子,尚在年幼母亲也离世了。五六岁就要下地干活,挑水,打柴。十一岁进江西吉安城学徒,挨打受骂,吃不饱穿不暖是生活的常态。1929年红军在吉安征兵,父亲吃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碗白米饭,就参加红军,带着伤腿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抢占安顺场时,他作为先遣队的一员,二十四小时走了二百四十里山路;打腊子口时,父亲报名参加了敢死队,打到最后就剩他一人,就在准备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时,后援来了,留下了一条命。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目睹了红军因缺医少药,很多战友都无法救回,他励志想学医,他非常幸运地跟随白求恩大夫学做手术,白大夫要求非常严格,父亲学得也非常认真,就这样走上了医疗这条道路。
父亲离开川南医院后,又前往武汉同济医学院学习公共卫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公共卫生干部,回川分配工作,父亲不‘挑肥拣瘦’,先后担任成都市血防队队长和防疫站副站长等职,在此工作期间,也是身先士卒,挑苦活累活脏活干,按照我当时的认识,他一点都不像一个干部……”
很多与会人员听到这些建院故事、红色故事后都留下了眼泪。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总结到:“谢老师此次讲座,回忆了当时川南医院建院的一些‘珍贵’故事和谢水里老院长身上所展现的‘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品格,我们一定要做好传承,延续川南医院的‘红色’根脉,把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美底色坚守好并发扬好,以更加坚毅的步伐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