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风采

首页 > 医大风采 > 正文

医大风采

分享 | 《泸医上学记》

作者:文/尹杰霖  发布时间:2018-03-09  来源:   点击:

泸医上学记

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学校原党委书记、1977级校友 尹杰霖

(上)

今年9月1日至3日,母校举办了泸医(现欧洲杯下单平台)中医系(现中西医结合学院)建立四十周年系列学术纪念活动。饮水思源,抚今追昔,让人不禁忆起四十年前在泸医上学的难忘往事。

1966年“文革”起高考废止,造成了人才的堆积和压抑。“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果断拍板:不惜推迟半年,当年恢复高考!当年10月21日国内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各省自主命题,设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四门考试科目。我有幸参加了那场全国570万人参考,录取27.3万人,录取率27:1的难忘高考。那是一场从未经历,匆忙上阵,题虽简单,失误频出的考试!至今还记得紧张忙乱中竟将一道高中化学书上氢氧化钠反应的练习原题答错,亏我还是高中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化学课代表!熟悉的化学反应式和95.2%的正确率让我遗憾了一辈子,况且那道题的分值就是30分!在诸多高中同学都陆续收到国内多所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我揣测自己即将名落孙山的时候,公社邮电所通知我去取来自泸州医专的录取通知书。那份录取通知书很别致,信封是“泸州医学专科学校”,里面的大红印章是“泸州医学院”,录取专业是“新医系”。

事后方知,早在1977年的春天,通过对内外条件和环境的比较,学校认为新办中医专业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既可改变单科独进的局面,又可拓宽专业发展渠道。于是由时任党委副书记白志方同志率领学校骨干成员李业、孙同郊、何廷华、詹世宗组成的五人工作组赴武汉、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考察,尤其是南京新医学院。工作组在考察中边学习、边讨论,看别人、想自己,创办一个新专业的想法逐渐形成完整的思路。返校汇报研定后即向省上报告请求建立新医系(中西医结合专业)。1977年7月,省卫生厅下达批文,同意泸州医专创办中医系,从77年开始招生。如此,中医系就正式诞生了。彼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恢复高考的历史性转折,筹建中的新医系迎来与母校同步升格的历史良机!学校抢抓机遇,上下齐心,知难而进,敢为人先!边抓学校升本,边抓新系创办。七七级于1977年12月10日开始高考,1978年1月15日学校便接到四川省革委通知,同意泸州医专升格更名为泸州医学院,学制暂定四年。由此,那份别致的录取通知书便展现在我眼前。

犹记得我与家乡同高中低一级的胡学芳同学同时被泸医“新医系”录取,我俩身背行囊,于1978年3月14日在成都火车北站乘坐早上7点20从成都开往重庆的火车,在火车上还巧遇来自中江、也是泸医“新医系”的邓晓玲同学。我们于中午一时许在隆昌下火车,一出隆昌火车站,映入眼帘的就是鲜红醒目的“泸州医学院新生接待站”几个字,年轻精干的谢扬老师(后在学院工会退休)手持高音话筒,热情地欢迎、招呼大家。乘坐学校派来的大货车,站了约2个小时,赶了60公里路,我们终于来到泸州!那时,远在小市就能清晰望见泸州城中最高的两处标志性建筑,耸入云天的巍巍白塔和直插云霄的钟鼓楼。虽然它们在今日高楼林立的泸州城中已相形矮小,难觅踪影,但当时确实显得非常高大。当天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下山去看长江!心中仰慕已久而神圣磅礴的长江首次展现在眼前,令我兴奋不已。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走出川西坝子,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长江……人生中的若干第一次都是来泸上学获得的。

(下)

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我终于来到了泸州医学院,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开学后,我了解到中医系七七级 70名同学来自巴山蜀水的四面八方,这些人中既有 32岁的老大哥,也有年仅 15岁的小妹妹;有的带薪上学,而更多的是跳出农门考来的下乡回乡知青。记得那时,我们每月有32斤口粮,其中15%是玉米粉。我本人享受的是每月13.5元的甲等人民助学金。学习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腔“勤学不让”的霸气,摆开“摩拳擦掌”的架势。

记得开学第一周,系领导王正河书记召集全班同学代表开了一次座谈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征求同学们对办学的意见,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一致反映:我们失而复得读书机会,能上大学实在不易,一定要珍惜宝贵时光好好学习,希望老师给我们多讲授知识,多布置作业,增加锻炼机会!后来的事实印证:有够中医系七七级同学刻苦攻读和消受的!短短四年,既要学好中医各门课程,又要尽量多地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技能,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你追我赶、不甘人后成了四年大学生活的集体写照。

学校“千方百计”地为中医系七七级派出了最强教师阵容:孙同郊、汪新象、张绍岩、叶成炳、符采、王诗铭、高朝刚、庄诚、何延华、吴尊尧等一大批中医名师风采记忆犹新;朱寄天、朱一虹、李忠孝、熊以群、罗宗英、蓝顺清、王典齐等各具风格的西医讲授终身难忘;其中,中医骨伤、皮肤病学还从成都中医学院专门借聘来何洪阳等骨干教师任教。高标准、严要求,既要尽量按中医学院标准学好传统中医,又要尽量按西医院校标准学好现代西医,时间只有四年,中西都须兼顾,真是难了、苦了、累了这届忠山本科中医开路人!

那时的我既有跳出农门上大学的欢欣,也有赶上末班车屈就新升本大学的不甘;既有对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向往,又有对阴阳五行欲弃不能的无奈;既有对学业上的辉煌历程的欣慰与陶醉,也有对中医在今天是否科学、有无前途的怀疑与纠结;既有对泸州山水的新奇好感,也有对泸州湿热气候的不适反感……

记得刚入校时还没有上晚自习的学习习惯,一晚上我就把《中医学基础》看了五十多页,不外乎阴阳五行、五脏六腑、辨证施治等等,觉得自己都懂了,且对那些认真上晚自习苦读深钻的同学感到不可理解!在叶成炳老师主讲的“中基”第一次测验讲评时,逐个唱分上台领卷,那次我得了 87分,因为是在前几名上台领卷的,还暗自以为成绩不错,谁知念完才知道 87分是那次测验的倒数几名,试卷是从低分到高分逐一发放的。这让我脸红冒汗甚至有点无地自容,同时也警醒我知耻而后勇。那时班上有个习惯,每次单元测验或期终考试后都会由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成绩由高到低,“梁山兄弟排座次”,一目了然地贴在教室后面的醒目处。虽无老师同学的点评或实质性奖惩,但每个同学都会暗中计较这个“座次表”,犹如一张张诊断判决书,令人惶恐惊悚;又像一份份竞赛成绩单,让人各自喜忧;更是一次次刻苦攻读的战果公布表,无形之中造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浓厚竞争氛围!还记得,系里甘华清老师几乎每天下午四点半钟都要到教室逐一催促劝说同学到操场锻炼。在如此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班上仍为学校输送了王继飞、单鸣、李跃英、彭琳、代世银等多名校运动队队员。胡春申同学不仅学业优秀,还在大学期间完成了 50 万字的《中华气功学》专著初稿……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医系七七级全班同学在四年大学期间,创下了中西数十门课程考试无一人补考的记录。我还幸运地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三好生”(第四年实习未开展评“三好”)的荣誉称号。后来,我有幸与李铀(班上唯一应届考上研究生同学)、陈福安(班上唯一大学期间发展的党员)等10位同学在叙永县人民医院实习了整整一年,尽管条件艰苦、病种又多,但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也使我们获得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同学间在相互学习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许多年过去了,实习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让人难忘!

大学四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中医系七七级尹杰霖”这个署名也是其中之一。犹记得,在系上领导和众多恩师,尤其是班主任陈老师和班委团支部的重视关照下,我得以参加系团总支和班上的宣传工作。特别感谢陈老师的安排布置,让我以同学代表身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时的 1980年 1月 1日第 14期《泸州医学院报》上以《新年话打算》为题,发表了一篇应景表态的短文,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将个人手写体变成报纸铅印体的处女作,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中医系七七级尹杰霖”的署名至今仍常回味,倍觉亲切与自豪!

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欢歌,肩负“八十年代新一辈”的重担,作为中医系七七级一员,经过忠山上四年的苦读与淬砺,我与 400多位泸医七七级同学于 1982 年 1月顺利毕业,奔赴祖国四面八方。至今,我对时任人事处处长王大芬老师在学院大礼堂中气十足地逐一宣布 400多名毕业生派遣去向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细想起来,我们在忠山的大学四年,是母校事业蒸蒸日上,泸医声誉日益隆盛的时期!就在我们毕业前两个月,学校党委书记兼院长顾德诚同志调任四川省卫生厅厅长、厅党组书记,后还兼任了四川医学院党委书记。大学四年,是我们奠定人生坚实基础而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泸医精神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制胜宝典,学悟中医是个人人生中明智无悔的选择。此刻,内心不禁涌出一句话:耳顺之年再回首,来生还想读泸医!


上一条:聚焦 | 划重点!2018年西南医大党政工作这么干(党政工作要点精简版)
下一条:风物 | 生命中有你,真好!

学校地址:(忠山校区)泸州市忠山路3段319号

(城北校区)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段1号

联系电话:0830-3161222  传真:0830-3161222

邮编:646000

版权所有:欧洲杯下单平台最新版手机下载-欧洲杯下单平台官方版V.8.6.5   网站备案编号: 蜀ICP备15017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50402000138号

Baidu
sogou